我怎样画《洛神赋》

文 / 陈全胜    图 / 中国连环画

中国连环画  1987  2  海阔中文网画报

去年春天,接到中国连环画出版社约我创作挂历连环画《洛神赋》的任务我很兴奋,但也很忧虑。因为这毕竟是第一套专门为挂历而设计的连环画。挂历连环画与一般连环画不同,它既要有连环画的特性,又要有独立欣赏的价值:要耐看耐品,雅俗共赏。就是说,它还要具备年画、壁画的特点。

《洛神赋》是非常优美的,很有画意,但把握不好就容易流于“俗”。再说这篇 赋影响大,加之顾恺之已有前辙之作,人们容易挑剔。但我还是想把它画好。为此我做了两个多月的准备,把凡是能够收集到的汉、魏 晋南北朝及隋的石刻和壁画资料,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并大量临幕,还去曹子建墓走了一遭。当头脑中比较充实之后,便动笔画了起来。

古雅,飘逸,妍美,是我在这部作品中追求的基调。为了能表现出飘飘欲仙的神之气,我舍弃了用毛笔勾线的习惯,而用铅笔线代替,然后用色染出来画面虽然没勾线,但线条的感觉依然很强。在赋色方面,我没用小色稿,而是即兴赋色:先定下一两块色,然后举一反三,,触类旁通地画下去。这样,最后的效果往往超出意外。

在造型方面,与我以前的作品有很大的变化。我大胆用了一些不合理但感觉上合理的变形,较多地吸取了南北朝艺术的特点。飘飘欲仙,轻柔雅美的特色,处理不当容易失之轻飘而缺乏厚重感。在这一点上我是很矛盾的。后来我还是以既定的基调行事,在这个前提下,求厚重。我想甜味就是甜味,咸味就是咸味,如果把咸甜苦辣都加在一起,就不是味儿了。

在构图的结构上,我强调装饰性。同时在形与形的节奏方面,作了一些尝试。如同一层次的人物有大有小,从平面上由主体形决定其它形的位置和大小而不是从远近来考虑,这是壁画的特点为了达到人物与形式的统一,我淡化了人物的表情,力求把观众的注意力引向整体,希望人们能从整体透出的气氛中体会人物的情感,这样表现,似更含蓄一些。

有人说顾恺之的《洛神赋》是连环画。这种说法似乎牵强。我认为顾恺之的注意力还是放在画的表现方面。他对一些情节没有交待,如曹植和洛神互赠信物的两节就没画,第一是曹植解玉佩以赠之,第二是洛神献江南之明挡(耳饰)。赠明玛一节是很难处理的,从文字顺序看,这时洛神已乘云龙云车飞去,双方离得那么远,小小耳饰怎么能相赠?于是我就用渐次的手法从第九幅上画一行鸟,口衔耳饰飞出画面,接下来就出现在第十幅上,鸟把明给了曹子建。这样既解决了问题,又保持了连续的特点。还有洛神要离去一段(第八幅) 写得很朦胧,不好画。.于是我就根据后一段中“人神之道殊”一句,画洛神与曹子建恋恋不舍地分离,代表神权力量的众神,将二人分开。这是赋中没有的,但符合实际。在气韵方面,我也下了不少功夫,但是效果怎样,就要问观众了。

这次创作,正值酷暑,而且交稿日期有限,虽然想尽力画得好些,但搁笔后再回头看,还是不能令人满意的。

图(1)连环画《我怎样画《洛神赋》》中国连环画绘原载中国连环画1987年第2期